诺诺数科| 诺诺网 您好,欢迎来到诺诺数科! 退出| 立即注册| 新手指引|

       此前资本市场主要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能否实现低成本扩张,以及客户数量与利润增速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加之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违规经营或跑路现象,如今资本市场转而聚焦这些机构的合规操作能力与风控水准。

 

  这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场“翻身仗”

 

  随着科技金融的崛起,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合作,不再局限在资金存管领域。

 

  近日,维信金科与华瑞银行、富邦华一银行开展合作,向后者输出消费金融风控运营技术。

 

  平安集团旗下平安普惠则升级i贷产品,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普惠此举可能也是在为银行机构输出风控运营技术做铺垫。此前,平安集团将平安金融科技旗下一账通、平安科技下属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前海征信等三块业务进行合并,作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输出消费金融风控运营技术的重要运营平台。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彼此分享风控技术,无疑是双赢。

 

  对不少尚未涉足信用卡业务而缺乏个人消费金融数据积累的银行而言,这俨然成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通过获取消费金融机构相对成熟的风控技术,做大零售业务蛋糕,缓解经济增速放缓对公司业务的冲击。

 

  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而言,此举既能扩大业务规模,又能凸显自身的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实力。

 

  但是,看似互惠互利的合作,在执行层面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银行对此设定的准入门槛相当高,以至于不少消费金融机构被拒之门外。

 

  维信金科创始人廖世宏介绍说,这也考验消费金融机构的合作智慧。目前维信金科与银行的合作,主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维信金科与银行共享自己的机器人信贷风控模型与相关业务数据,引入银行低成本资金降低信贷产品利率的同时,实现风险共担;第二步,随着银行形成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双方可以开展联合放贷,但各自承担相应信贷风险;第三步,当银行形成核心完备的风控能力,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对服务申请用户进行风险切分和风险定价,由银行自主选取客户群体,由此打造轻资产业务模式。

 

  “不过,鉴于此前没有相应的成功案例,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前进。”廖世宏表示。

 

  风控技术共享的操作空间

 

  尽管越来越多银行酝酿引入消费金融机构风控技术做大零售业务版图,但银行对此的准入门槛并不低。

 

  一位与银行有过接触的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透露,不少银行要求消费金融机构必须拥有逾6-7年的消费金融信贷数据积累,以此了解不同经济发展周期消费金融领域的坏账率变化与相应风控措施是否稳妥。仅此一项,不少消费金融机构就被拒之门外。

 

  何况,银行还希望消费金融机构能提供机器人信贷等高度智能化的业务操作流程,降低相关业务布局的资金投入,实现绩效最大化。

 

  廖世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针对银行对消费金融机构风控技术的忧虑,维信金科的应对做法,是动用自有资金开展不同消费场景的机器人信贷业务,积累大量借款人还款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等到风控模型成熟,他们再向银行展示各个经营数据,吸引银行开展合作。

 

  他坦言,在合作期间,银行非常关注机器人信贷模型的不断优化,能否保障消费金融业务的低坏账率与操作可靠性。毕竟,风控模型的优化,意味着原先一部分尚未获得消费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被纳入信贷审批范畴,这批新客户的还款能力某种程度会影响到整体坏账率的波动。

 

  多数消费金融机构为了打消银行的顾虑,往往选择采取风险共担方式,为银行分摊一部分消费信贷坏账压力。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机构此举另有算盘——通过风险共担,消费金融机构能从银行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进而降低自身信贷产品利率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但是,若银行构建核心的消费信贷风控体系,那么银行与消费金融机构的关系就可能从合作变成竞争,很可能导致相关合作难以持续。”这些业内人士不无担忧说。

 

  在廖世宏看来,银行与消费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不局限在资金存管与风控技术共享层面,彼此还有很多业务合作空间,比如双方可以联合开发不同消费场景的机器人信贷模型壮大各自业务规模,消费金融机构还可以将特定消费场景的客户群体进行风险定价,交由银行处理实现利益共享等。

 

  “目前,中国仍有数亿消费者缺乏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信贷服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依然是蓝海市场,彼此合作共赢空间很大。”他指出。相比贷款规模,目前维信金科更看重客户数。究其原因,在小额分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借款人回头率达到约60%-70%,这意味着客户数越多,业务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更高。

 

  消费金融机构的“算盘”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之所以热衷向银行输出风控技术,也是为未来IPO做铺垫。

 

  一家香港投行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资本市场主要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能否实现低成本扩张,以及客户数量与利润增速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加之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违规经营或跑路现象,如今资本市场转而聚焦这些机构的合规操作能力与风控水准。

 

  “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向银行输出风控技术,资本市场会认为它风险水准不亚于银行,由此更容易获得机构青睐。”上述香港投行人士表示。

 

  在他看来,这种合作对消费金融机构还有一个隐性好处,就是消费金融机构有机会转型为“轻资产”机构获取更高估值。

 

  所谓轻资产模式,就是消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输出风控技术,将大量消费金融业务转交给其他银行机构处理并获得相应收益,由此这家机构在做大业务规模的同时,无需再投入大量风险备付金应对潜在的坏账风险,留出更多利润给予股东回报。

 

  在廖世宏看来,尽管资本市场对这种轻资产模式颇感兴趣,考虑到传统金融机构抽贷带来的业务冲击,消费金融机构应该在打造轻资本业务模式同时,进一步拓宽低成本资金获取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近期维信旗下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ABS)得到相关监管部门核准批复,拟于证券交易所发行。

 

  廖世宏认为,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共享”风控技术的更大价值,是双方可以各展所长,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能力。

 

  在他看来,尽管欺诈风险是当前线上消费金融信贷坏账的主要源头,但随着国内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欺诈风险事件会不断下降,并且其模式日渐趋同;未来消费金融机构比拼的,将是信用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能力。银行相对成熟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海量客户数据积累分析,有助于消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风控模型,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长期以来,消费金融市场存在着客户逆向选择法则——优质借款人更愿寻求低融资成本的信贷服务,反之不少存在欺诈心理的借款人则对利率高低并不敏感。这意味着消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利率越低,获得优质借款人的几率越高,有助于消费金融业务良性快速发展。